小豆子算是很沒安全感又難搞的小孩,脾氣大、哭聲震天,喜歡在有人的地方,所以幾乎天天都是抱在手上搖來哄去的,愛咪只好想盡辦法到處去找可以讓大家都可以好好休息,讓豆子也可以睡個安穩的東西。


試過的東西有:


*哺乳揹巾(路路揹巾)


 的確是好用,揹起來後可以很容易使小孩睡著,雙手可以空下來做其他的事,但是因為還不熟練揹巾包裹的方式,所以還是要看豆子當時賞不賞臉,不爽或包太久還喬不好時就狂哭。


*小提籃


 可以隨時放在身邊讓他睡覺,外出或是放在客廳都很好用,但是小豆子長太快了,才睡一個半月腳就給睡到提籃外了...(所以目前已經被愛咪淘汰了)



*提籃式搖籃


 親戚借來的,說是已經試用了好幾個小朋友了,提籃可以很方便的提著走,到了定點又可以隨手放下當搖籃使用,愛咪媽則是梆了條帶子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拉,也便於外出使用,缺點是提籃必須放在地上搖,很怕走過去時不小心踼到或絆倒,而且也不適合長時間讓寶寶睡在上面。



*餐搖椅


 後來一直想去買台APRICA餐搖椅,但是最便宜的一台也要5千多元,如果買了小鬼還不賞臉不就白花錢了...


 正在考慮當中就有人說要借我們一台好用的搖椅,本來也不知道是那一種的,想說那就借來看看好了,沒想到竟然就是COMBI的餐搖椅咧!



 它的搖擺方式為水平搖擺,比較不會使寶寶脆弱的腦部受傷,高度和角度都可以調整,輪子也可以很方便的推到合適的地方,等大點時還可以當餐椅使用。




果然是會挑好貨的小豆子,第一天放上去就安穩的睡了一個上午~


適合推薦給家裡有難搞小孩的新手媽媽!



另外節錄了網路上馬階小兒科醫師有關抱寶寶時搖晃和嬰兒照顧的文章,提供給新手媽媽參考:



6個嬰兒照顧問題解答 馬偕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何啟生


不管事先做了多少準備,等到小baby一出生,還是會發現許多看似平常,卻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讓爸爸媽媽們不知該如何是好,0歲寶寶單元歸納出嬰兒飲食、睡眠、疾病、清潔……,共20個常見的育嬰困擾,請教資深的小兒科醫師何啟生,讓家長們對於照顧小寶寶更有信心。


◆ Question 1. 
要不要將寶寶的手腳包起來?
中國人習慣將寶寶包得密密實實的,認為這樣寶寶較有安全感,而且也不會因為身體反射動作而受到驚嚇,可是西方的父母卻喜歡讓寶寶手腳自由活動,以便促進其身體感覺發展,究竟寶寶的手腳該不該包起來呢?


正解
新生兒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腳,往往會因為身體痙攣或一些突發的聲音,而產生驚嚇反射動作,並且容易從睡夢中驚醒。包裹他的手腳,可以讓他重溫母體中的安全感,慢慢適應外界的環境,同時也能幫助嬰兒保持體溫,因此,醫師建議,滿月以前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最好將其手腳包起來,等到滿兩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想探索外界,也比較不容易受驚了,就可以脫離襁褓。


 


◆ Question 2. 
寶寶要穿多少才不會著涼?
阿媽們有句諺語:「嬰兒沒有六月天」,也就是說嬰兒怕冷、不怕熱。因此,為了避免寶寶著涼感冒,爸爸媽媽拼命給孩子加衣服,全身裹得像個小粽子,可是反觀歐美日等國家,即使大冷天,寶寶也穿的不多,這使得新世代的父母產生「寶寶該穿多少才不會著涼」的困擾。


正解
嬰兒的新陳代謝比成人快,所以也比較怕熱,冬天時固然應該穿的保暖一點,但是天氣熱的時候,穿太多反而會令寶寶不舒服,加上他的體溫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在給他穿衣時,必須更注意環境的冷暖變化。一般而言,大人覺得冷,必須穿多時,就給寶寶多穿一件;大人覺得熱,必須少穿時,就幫寶寶多脫掉一件,而夜晚則比白天多穿一件。


 


◆ Question 3. 
寶寶哭的時候,該不該抱他?
新手父母最怕聽到寶寶哭,一來是捨不得,二來是怕吵到鄰人,於是寶寶一哭,就趕緊抱他起來,可是幾次之後,聰明的寶寶立刻發現,「哭」是吸引大人來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變成一種習慣,這可累壞了沒有經驗的父母,在抱與不抱之間,左右為難,萬一家中的阿公、阿媽再插手干涉,問題就更複雜了。


正解
哭,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嬰兒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尿片濕了、肚子餓了、想睡覺了或是生病了……,家長應該先檢查一下,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了,寶寶還是哭個不停,就表示他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這時候就應該先和他說說話,安撫他的情緒,如果還是無效,才把他抱起來,萬一媽媽們太忙,不能馬上抱他,讓他哭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 Question 4. 
可不可以搖晃寶寶?


很多人都有經驗,寶寶吵鬧的時候,只要搖一搖他,就可以獲得暫時的寧靜,有些寶寶甚至必須靠大人搖晃才能入睡,然而也有人認為大力搖晃寶寶,會對腦部造成傷害,搖晃寶寶真的有這樣的危險性嗎?該怎麼搖,才正確呢?


正解
嬰兒喜歡被搖晃,但是卻可能因為用力過猛,而表現出不安、嗜睡、流口水、四肢無力、抽筋、痙攣、嘔吐、呼吸加速、體溫下降(心跳過慢)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昏迷、死亡,這便是所謂的嬰兒搖晃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嬰兒的頭部較重(佔了身體總重量的25%),而且腦部的水含量較多、髓鞘發育不成熟,加上他的頸部支撐力不夠,被搖晃時,腦部容易受到壓迫與扭曲,因此,醫師呼籲,家長要搖晃寶寶時,只能輕輕地前後、左右晃,不可旋轉、上下晃動,或突然改變方向;另外,類似搖晃的動作也會導致同樣的危險(反覆將寶寶拋到空中、將寶寶架在肩背上搖動、將寶寶放在大人腿上晃動、抱著寶寶旋轉等),也應盡量避免。


 


◆ Question 5. 
寶寶的睡眠時間多久為正常?


剛有寶寶的父母幾乎都會加入熊貓族行列(眼眶掛著黑輪),因為寶寶好像睡沒有多久就會醒來,或是白天猛睡覺、晚上精神百倍,爸爸媽媽們的生活作息也就因此而大亂,疲憊又充滿疑惑的家長不禁要問︰寶寶的睡眠時間多長才算正常?怎麼做才可以讓寶寶配合大人的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呢?


正解
剛出生的小寶寶一天要睡將近20個小時,13個月大的寶寶則睡1515.5個小時……隨著年紀的增加,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會愈來愈短,不過由於較小寶寶的睡眠覺醒循環較短,所以,夜間醒來的次數便會增多,同時,胎兒在母體中,沒有白天、晚上的差別,出生後無法適應大人「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方式,就會有「日夜顛倒」的情形。改善的方法是白天不要讓寶寶睡太多(尤其是黃昏過後),盡量逗他玩,給他適當的運動,喝奶時間到了,即使他還在睡,也要把他叫醒,等到快睡覺前,再幫寶寶洗個溫水澡,就比較容易讓他乖乖入睡了。


 


◆ Question 6. 
應該讓寶寶養成獨睡習慣嗎?


這也是東西方育兒觀念的分歧點,歐美國家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儘早培養獨立性,因此寶寶從一出生起,就有自己專屬的嬰兒房,與父母分房而睡;但是東方寶寶卻多半與照顧者同一個房間,有些甚至睡在父母的床上,方便爸爸媽媽們照顧,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最適合小嬰兒呢?


正解
寶寶從小單獨睡,可以培養獨立性,同時也不會受到大人活動的干擾,但是在照顧上,則較為不便,如果孩子有發燒、生病等特殊因素的話,同房而睡,寶寶較有安全感(可以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家長也能就近照顧,因此,醫師建議1歲以下的幼兒最好與父母同房不同床,一方面可以省去家長兩地奔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即時的照顧。


談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馬偕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何啟生


所謂嬰兒搖晃症候群是指因為施加於嬰兒或是幼小孩童頭部劇烈的來回搖晃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尤其是腦部的傷害。這種搖晃通常都是無數次快速地搖晃,不一定要有頭部的直接碰撞,但頭部的撞傷常合併發生,而嬰兒搖晃症候群常造成小孩的腦損傷、失明、癱瘓、抽搐痙攣乃至死亡。嬰兒搖晃症候群是在嬰幼兒因外力傷害而造成死亡或長期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發生的年齡從新生兒至四歲都有被報告,大部分的病例發生在小孩一歲以前,主要是在三至八個月大時。


嬰幼兒會被劇烈搖晃的情形常常是因為寶寶的哭鬧不安,而照顧的大人無法安撫或嘗試讓小孩安靜而不得要領時,因為氣憤加上挫折而失去了控制,將小孩抱起,緊抓住幼兒,無論雙手置於兩側腋窩或抱住小孩雙臂,一陣劇烈地搖動嬰兒,搖晃的時間通常在五至十五或二十秒鐘,每秒可晃動二至四下。搖晃時,頭部以頸部為軸心造成腦部很多方向的受力及加減速度而受傷。嬰兒搖晃症候群會造成腦部的傷害主要是因為嬰幼兒的頭部佔了約全身重量的百分之二十五(成人的比例為百分之十),且嬰兒腦部的水分含量較高,髓鞘化未完全,所以較成人的腦部柔軟且脆弱,而嬰兒的頸部肌肉較柔弱無力,所以在被搖晃時在頭顱骨內腦部更容易被扭曲和壓迫,此時,經由以下的機轉,就造成了腦部程度不等的傷害:(1)腦部的表淺靜脈連結著腦部和硬腦膜,而硬腦膜緊貼在顱骨內側,當這橋樑靜脈受到牽扯而超過它們的彈性張力時,就會破裂出血,造成硬腦膜下血腫或蜘蛛膜下出血。(2)腦部撞擊到頭顱骨的內緣,造成腦組織直接的受傷。(3)腦部深層的組織和神經纖維在劇烈搖動時被破壞斷裂。(4)嬰兒被搖晃時停止了哭泣也停止呼吸,使得身體特別是腦部氧氣的供應不足,進一步造成腦組織不可逆性的傷害。(5)受傷的腦細胞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導致腦組織的缺氧更嚴重或是直接造成腦細胞破壞死亡。以上這些機轉會導致急速的腦水腫使得腦壓增加,使得腦血管血流更降低而腦部缺氧更嚴重,終至更多的腦組織壞死。


臨床的症狀由於搖晃時間的長短以及劇烈程度不同而有差異,再加上嬰幼兒是否有否摔在硬物或碰撞也會有不同的徵兆。臨床上這些症狀反應有不安、嗜睡、不停的流口水、四肢無力、抽搐痙攣、嘔吐、乃至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和心跳過慢,嚴重者呈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其他常合併的發現有視網膜出血,顱骨骨折,肋骨、鎖骨骨折,頭臉或身體皮膚瘀血等。


由於腦部程度不等的傷害,臨床上可以有很多後遺症,包括有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滯、肢體偏癱等腦性麻痺、視力受損甚至失明、語言障礙、癲癇等。


探究造成事件發生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嬰兒的哭鬧,而照顧者安撫不成無法控制情緒,憤怒之下失手造成的悲劇。哭是嬰兒表達身體不舒服的唯一方法,而會造成小孩哭鬧的原因很多,譬如肚子餓、尿布濕了、尿布疹痛癢、便秘肛裂、發燒、急性中耳炎、嬰兒腸絞痛、腸套疊等,有時包布或衣服上的別針不慎碰觸到身體也會引起不適而哭鬧,碰到嬰兒不停的哭鬧時,詢問有經驗的照顧者是可以的,請教小兒專科醫師當然更好,經由醫師詳細的檢查才更容易找到原因,對症治療。在家中,當遇到嬰兒哭鬧不停時,經初步的安撫無法停止,小孩也沒有飢餓、尿濕或發燒的現象,我們建議家長可先給與安撫奶嘴,將寶貝用包被舒適地包著,抱著他走一走,可輕拍他的背;較大的嬰兒可讓他坐一坐學步車;一會兒後在將他放在小床上幾分鐘再走開,或許寶寶會安靜下來;切忌在盛怒時抱著小孩,當您極度憤怒焦慮時,可嘗試將小孩放在安全的地方,打電話給朋友或鄰居,也可深呼吸十次,然後再十次,放鬆自己;也可為自己做些事譬如彈奏喜歡的樂曲、喝杯咖啡或茶、淋浴或閱讀雜誌書本等。也有專家建議可以坐下,閉上眼睛,回想生活記憶中愉快的事,幾分鐘內儘量不要移動,也可寫下自己十件最好的事情或是關於小孩十項最好的事件,僅量轉移自己的憤怒與不安。平常不要畏懼要求親戚朋友的幫忙,告知你心中的感受,分擔你的憂懼。


值得家長了解的是,除了劇烈搖晃會造成寶寶的受傷,其他的動作也可能導致傷害,譬如反覆的將小孩拋向空中、將小寶寶架在肩膀或背上搖動、將寶寶騎坐在大人的腳或膝蓋上晃動、將小孩抱著旋轉等。


如何減少嬰兒搖晃徵候群的發生有賴於事前的避免搖晃寶寶,再一次地以小兒科醫師的身份叮嚀家長,不管有任何理由,絕對不能搖晃任何一位二歲以下的小孩,在抱小孩、和寶寶玩耍時一定要保護他的頭頸部,給與適當的支持,也一定要告知照顧您小寶寶的保母或親朋,讓他們了解搖晃嬰兒的危險性。大部分的嬰兒在出生後數個月內會有哭鬧的情形,大人要學習如何處理。萬一你真的不小心搖晃了孩子,切記要立刻送醫,在就診時不要因為困窘或罪惡感不敢告知醫師,及早的診治往往有助於避免無法挽回的結果,更能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